《異同之間:中國近代教會大學個案研究》出版
轉載自微信公眾號“浙大蔣研中心”
2017年9月28日,哈佛燕京學社(Harvard-Yenching Institute)聯合浙江大學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在浙江大學之江校區(教會大學——之江大學的原校址)舉辦了題為“同質與差異:教會大學在中國”的學術論壇。哈佛燕京學社社長裴宜理(Elizabeth J. Perry)教授、副社長李若虹博士與著名學者馬敏、吳景平、吳義雄、張生、劉家峰、孫邦華等人出席,并提供了精彩的學術論文。
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、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陳紅民教授認為:“過往的研究主要將教會大學作為一個群體,以中國人自辦大學為參照,強調教會大學與中國人自辦大學的差異。其實,教會大學本身也千差萬別,它們之間的差別,有時可能比它們與中國人自辦大學間的差別還大。”鑒于此,論壇確定了如下議題:
(1) 各教會大學的淵源、發展脈絡與歷史沿革;
(2) 各教會大學的課程設置與師生流動;
(3) 中國教會大學與地方社會;
(4) 中國教會大學與學術,尤其是中國文化的課程設置與研究;
(5) 中國教會大學的歷史記憶;
(6) 中國教會大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。
《異同之間:中國近代教會大學個案研究》既是這場學術盛會的重要成果,也是新時期以來中國教會大學研究第三階段所取得的成果,由裴宜理、陳紅民作序,共收錄學術論文14篇及“結語”。近代中國教會大學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:第一階段是“發掘”教會大學,第二階段是“正名”教會大學,第三階段是“平視”教會大學,即“開始接納教會大學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一部分,或許是特殊的,但是有機的一部分,不再用非學術的道德和價值判斷來指導教會大學的研究”。
在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日益加速的當下,決策者不僅需要關注英美頂尖大學的經驗,也應當從我們自身的歷史傳統中汲取靈感,而儒家的書院和民國時期的大學都是中國傳統的組成部分。在這個動態的歷史版圖中,民國教會大學占據了至關重要的位置。那么,民國時期的教會大學能夠為當今尋求建設“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”的改革者提供哪些經驗教訓呢?